维生素D为类固醇衍生物。不溶于水,溶于脂肪。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能耐高温和氧化。一般食物烹调加工过程中不会损失,但脂肪酸败时可致破坏。
维生素D主要来源有:
动物的肝脏、蛋黄、牛奶、及各种奶制品中。鱼肝油中最丰富;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植物性食物可产生活性不高的维生素D(称维生素D2);人体也可合成,条件是充分晒太阳。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穿过较薄的衣服但不能穿过玻璃,到达皮肤下,可使一种7-脱氢胆固醇物质转化为维生素D(称维生素D3)。因而即使不食入维生素D,只要充分晒太阳就可满足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一般每天在日光下照射20分钟即可。
维生素D本身并无生物学活性,必须在肝、肾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才有活性,才能发挥以下调节作用。
1.调节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2.促进牙齿、骨骼的新陈代谢及正常生长发育;
3.有一定调节镁代谢的功能。
儿童缺乏维生素D,在我国北方常见,尤其是出身在秋季的婴儿,由于晒太阳少,当度过漫长的冬天春天时,若不补充额外的维生素D,孩子最容易患上维生素D缺乏的"佝偻病"。开始时往往表现为多汗、易惊、难以入睡、睡中易惊醒、哭时易抽风。延后由于钙磷的吸收长期减少,牙齿、骨骼的代谢缓慢,骨钙化减少,软骨增加,导致出牙迟、方颅、鸡胸、X型腿、O型腿,及生长发育缓慢。
多产孕妇、乳母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软骨症,表现手足抽搐。这是因为怀孕和哺乳期间,母亲可从自身的骨胳中将钙输出到血液和乳中,以维持胎儿和婴儿的正常生长;老年人缺乏则出现骨质疏松症、心律不齐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每人每天供给10微克(400国际单位)即可,日照少的地区可增加到20微克(800国际单位)。长期缺乏维生素D,对婴幼儿、老年人尤为不利,容易发生佝楼病和骨质疏松症等。但服用过多,可引起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多尿、烦褐、发热等症状。因为维生素D中毒剂量与生理剂量相差不多,所以尤应加以注意,别是对于儿童。成人中毒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发现中毒后,应即停服维生素D,限制钙盐摄入(钙与维生素D有协同作用)。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氢氧化铝或可的松(10~25毫克/日,分四次服,7~8日后减量);重症者静脉注射EDTA,促使钙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