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中药材。为竹蛏科缢蛏属动物缢蛏Sinonowacula constricta(Lamarck),竹蛏属动物长竹蛏Solen gouldii Conrad、大竹蛏S.grandis Dunker、细长竹蛏S.gracilis Philippi等的肉和贝壳。蛏肉:补阴,清热,除烦。主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盗汗。蛏壳:和胃,消肿。主治胃病,咽喉肿痛。
别名
缢蛏、蛏肉、蛏壳、蛏肠
性味归经
甘,温。
化学成分
蛏肉:
每100g蛏肉含水分88g,蛋白质7.2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钙133mg,磷114mg,铁22.7mg,热量48200.8kJ。每1kg蛏干含碘900μg。肉中含糖原(glycogen)每1kg鲜肉中含3g。
形态特征
1.蛏:贝壳长圆柱形,薄而脆,几半透明,一般壳长40-85mm,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条凹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著,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2.长竹蛏:贝壳窄而长,质脆薄,一般壳长50-120mm,长为高的6-7倍。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不突出,两壳包合呈竹筒状,前后端开口。壳前缘呈截形,略倾斜;后端稍圆,背腹缘直,或腹缘中部微凹,相互平行。外韧带黄褐色,狭长,约为壳长的1/5。壳面有黄褐色壳皮,光滑。生长线细匀,自前缘始似与腹缘平行;近背缘处呈下垂弧形,后端有时成褶襞。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有主齿1枚。外套痕明显,前端背缘凹入。外套窦短,半圆形。前闭壳肌痕极细长,与韧带几相等;后闭壳肌痕呈弓形。足发达,细长,呈柱状。3.大竹蛏:与长竹蛏大同小异。贝壳呈竹筒状,质薄脆,一般壳长2-140mm,长为高的4-5倍。壳表面凸,被黄褐色壳皮。腹缘及后端壳皮向壳内包卷。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壳内面白色或稍带淡红紫色。各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长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足发达,前端尖,左右扁。水管短而粗。两水管愈合,由若干环节组成,末端有触手。4.细长竹蛏:贝壳较细长,质极薄脆,一般壳长65-124mm,长为高的6-12倍。壳表被褐绿色壳皮,并具深色条纹数条。生长线与壳背缘几乎垂直。壳表对角线不达贝壳的最末端边缘。余与长竹蛏近似。
分布区域
1.蛏: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等地已人工养殖。2.长竹蛏: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3.大竹蛏:我国沿海均有分布。4.细长竹蛏:我国分布于北部沿海(连云港以北)。
功能
本品具有蛏肉:补阴、清热、除烦蛏壳:和胃、消肿的功效。
主治
蛏肉:产后虚损,烦热口潟,盗汗。
蛏壳:胃病,咽喉肿痛。
药理作用
蛏肉:
抗氧化作用:蛏肉体外有清除超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过氧化氢的作用。
医家论述
蛏肉:
1.《嘉祐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2.《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3.《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4.《随息居饮食谱》:“解丹石毒。”
蛏壳:
1.《纲目拾遗》:“治喉风急痹。”
2.《中国药用海洋生物》:“用于胃病,咽喉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