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芦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芦竹,中药材。本品为禾本科芦竹属植物芦竹ArundodonaxL.,以根状茎及嫩笋芽入药。四季可采,将根头砍下,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功能主治为: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风火牙痛,小便不利。

别名

芦荻竹、芦竹笋、芦竹根、楼梯杆

性味归经

苦、甘,寒。

化学成分

根茎脱脂乙醇提取物,有降压及解痉作用,能拮抗组织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根茎中提出的蟾蜍特尼定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在骨胳肌抗乙酰胆碱较在平滑肌强,使子宫兴奋,并能释放组织胺。对羊无毒性,根茎可用于水肿。根茎含N,N-甲基色胺、5-甲氧基-N-甲基色胺、蟾毒色胺、去氢蟾毒色胺、蟾蜍特尼定等多种吲哚衍生物。叶含卅烷、α-香树脂醇乙酸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卅烷醇、无羁萜、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发达根状茎。秆粗大直立,高3-6米,直径(1-)1.5-2.5(-3.5)厘米,坚韧,具多数节,常生分枝。叶鞘长于节间,无毛或颈部具长柔毛;叶舌截平,长约1.5毫米,先端具短纤毛;叶片扁平,长30-50厘米,宽3-5厘米,上面与边缘微粗糙,基部白色,抱茎。圆锥花序极大型,长30-60(-90)厘米,宽3-6厘米,分枝稠密,斜升;小穗长10-12毫米;含2-4小花,小穗轴节长约1毫米;外稃中脉延伸成1-2毫米之短芒,背面中部以下密生长柔毛,毛长5-7毫米,基盘长约0.5毫米,两侧上部具短柔毛,第一外稃长约1厘米;内稃长约为外秤之半;雄蕊3,颖果细小黑色。花果期9-12月。染色体2n=12(SahnietBir1985),2n=60(Larsen1963,b),110(Hunter1934,Pizzolongo1962)。为5倍、6倍和9倍的非整倍体。茎秆高3-6米,径(1-)1.5-2.5(-3.5)厘米,坚韧,多节,常生分枝。叶鞘长于节间,无毛或颈部具长柔毛;叶舌平截,长约1.5毫米,先端具纤毛;叶片扁平,长30-50厘米,宽3-5厘米,上面与边缘微粗糙,基部白色,抱茎。圆锥花序长30-60(-90)厘米,宽3-6厘米,分枝稠密,斜升。小穗长1-1.2厘米;具2-4小花,小穗轴节长约1毫米。外稃中脉延伸成长1-2毫米芒,背面中部以下密生长柔毛,毛长5-7毫米,基盘长约0.5毫米,两侧上部具柔毛,第一外稃长约1厘米;内稃长约外稃之半。颖果细小黑色。

分布区域

产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

主治

用于热病烦渴,风火牙痛,小便不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