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茶,中药材。为豆科金合欢属植物儿茶A cacia catechu (L.f)Willd.【Mimosa cate chu L.f.】心材或去皮枝干煎制而成的干燥浸膏。具有清热,化痰,止血,消食,生肌,定痛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嗽,消渴,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血崩,小儿消化不良,牙疳,口疮,喉痹,湿疮。
别名
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儿茶、粉儿茶、儿茶膏、黑儿茶
性味归经
苦、涩,凉;归心、肺、脾经。
化学成分
儿茶心材含儿茶鞣酸20-50%,l-及dl-儿茶精2-20%,l-及dl表儿茶精,赭朴鞣质以及非瑟素、槲皮素、槲皮万寿菊素等黄酮醇。深色心木除含色素外,还含原儿茶鞣质和没食子酚鞣质。树皮含微量原儿茶鞣质。儿茶钩藤的叶和根茎中含儿茶钩藤碱A、B、C、D、E、钩藤碱、异钩藤碱、圆叶帽柱木碱、二氢柯楠因碱和黑儿茶碱等生物碱,又含d-及dl-儿茶精30-35%,儿茶鞣酸24%,以及黑儿茶萤光素、槲皮素、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焦性儿茶酚、儿茶红等鞣质。
形态特征
1.儿茶(《本草述》)落叶乔木,高6-13米。树皮棕色或灰棕色,常成薄片状剥离,但不脱落。小枝纤细柔弱,棕色或绿褐色。叶为双数2回羽状复叶,互生;叶柄连同叶轴长6-12cm,均被长伏毛,叶轴基部具长圆形腺体;羽片10-20对,长2-4cm,具短柄;小叶片28-50对,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状,几无柄,线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花黄色或白色;花萼基部联合成筒状,上部分裂,裂片半圆形,有稀疏的毛:花瓣5,长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稍向内凹;雄蕊多数,伸出于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连果柄长6-12cm,宽1-2cm,先端急尖,基部狭楔形,扁而薄,紫褐色,光泽。种子7-8枚。花期8-9月。果期10-11月。云南、广西等地有栽培。2.儿茶钩藤常绿藤本。树皮棕色,具对生枝。叶对生;二叶基部侧面有大形托叶2片;叶柄长约1cm;叶片革质,卵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达9cm,宽达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侧脉6-7对,除下面叶脉略被毛外,两面均无毛。花多数集成腋生圆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5-4cm,上部近花处有小的轮生总苞4片;花淡粉红色,直径5-7mm;花萼合生,先端5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碟形,花冠管细长,裂片5,倒卵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极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胚珠多数,外被短柔毛,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多,较花药长1倍。蒴果,细长略呈棱形,棕色,先端有宿存萼片,具短梗。种子多数,线形。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其中除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有野生外,余均为引种。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化痰、止血、消食、生肌、定痛的功效。
主治
痰热咳嗽,消渴,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血崩,小儿消化不良,牙疳,口疮,喉痹,湿疮。
药理作用
1.儿茶膏之成分与用途与棕儿茶相似,工业上用作制革、染料,医疗上用作收敛、止泻(参见五倍子)。体外试验,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鞣质之防腐作用主要为使细菌不能获得食物营养,在培养基上,10%溶液24小时可杀菌;在体外还能灭活流感病毒。20%煎剂在体外能伤害腹水癌细胞。给空腹家兔以不同浓度的儿茶水溶液,能抑制十二指肠及小肠的蠕动,但能促进盲肠的逆蠕动而有制泻作用,对大肠几无作用。静脉注射儿茶等含鞣质生药制剂使豚鼠骨胳肌张力降低,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大量使呼吸麻痹,重复注射有蓄积作用,内服可以在小肠吸收。儿茶有抑制链激酶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
2.方儿茶含多量鞣质,故可作收敛剂(参见五倍子)。儿茶鞣质给小鼠口服或注射,能增进毛细血管抵抗力,如预先使豚鼠缺乏维生素C,则加用儿茶鞣质可增进此维生素之吸收,儿茶精亦有此作用。儿茶鞣质还能抑制大鼠实验性膀胱结石之形成(可能与降低大鼠尿之pH有关,给药后尿之pH值可由9.0降至7或7以下)。大鼠口服含儿茶鞣质3~5%的饲料一个月无死亡;小鼠静脉注射200~300毫克/公斤则可致死;其代谢产物焦儿茶精之毒性较大;没食子酚鞣质(即在苯核上多一个羟基)毒性远较儿茶鞣质为大,亦无上述治疗作用。
3.右旋儿茶精可收缩离体兔耳血管,对离体蟾蜍心振幅先抑制后兴奋;它能增强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酪氨酸脱羧酶之活性,因而降低体内肾上腺素含量,此即可能为其降压之原理。它能抑制组胺脱羧酶之活性(对组胺酶则无影响),可能与其抗组织胺之作用有关。还能抑制透明质酸酶,胆碱乙酰化酶,而对胆碱酯酶则无影响。至于它能抑制多种器官如大鼠的脑、肝、肾心,猪主动脉的氧摄取,特别是抑制心肌的氧摄取,是否与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尚待研究。此外,它又能降低兔血糖,延缓羊毛脂引起的血清胆甾醇水平之升高。
4.焦性儿茶酚给猫与大鼠口服50毫克/公斤可引起惊厥继之麻痹,48小时内死亡于呼吸及循环衰竭;每日口服30毫克/公斤则引起贫血、黄疸、肾实质之伤害,数周内死亡,并有明显的高血糖。
医家论述
1.《医学入门》:“消血,治一切疮毒。”
2.《本草正》:“降火生津,清痰涎咳嗽,治口疮喉痹,烦热,止消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湿热痢血,及妇人崩淋,经血不止,小儿疳热,口疮,热疮,湿烂诸疮,敛肌长肉,亦杀诸虫。”
3.《本草备要》:“涂阴疳痔肿。”
4.《本草求真》:“治时行瘟瘴。”
5.《药材资料汇编》:“疗火伤,消炎定痛。治眼结膜、鼻腔、口腔等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