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基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田基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田基黄,中药材。为报春花科植物红根草LysimachiafortuneiMaxim.的全草或根。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黄疸,泻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带,崩漏,痛经,闭经,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虫咬伤。

别名

红丝毛根、假辣蓼、泥鳅菜、星宿菜、红气根、红七草、金鸡脚、百煎草、红头绳、血丝草、红灯心、红筋仔、麻雀利、珍珠菜、红筋草

性味归经

苦、辛,凉。

化学成分

全草含摁贝素,紫金牛醌,三十烷醇及2,5-二羟基-3-烷基苯醌类衍生物,还含有三叶豆甙,金丝桃甙,异鼠李素-3-半乳糖甙,芸香甙,槲皮素-3-鼠李糖基(1→2)半乳糖甙,异鼠李素-3-刺槐二糖甙,毛里求斯排草素及两种新黄酮醇甙,即槲皮素-3-(2,6-二吡喃鼠李糖基吡喃半乳糖甙)和异鼠李素-3-(2,6-二吡喃鼠李糖基吡喃半乳糖甙)。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茎横走,紫红色。茎直立,高30-70cm,圆柱形,有黑色腺点,基部紫红色,通常不分枚,嫩梢和花序轴具褐色腺体。叶互生;近于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4-11cm,宽1-2.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有黑色腺点,干后成粒状突起。总状花序顶生,细瘦,长10-20cm;苞片披针形,长2-3mm;花梗与苞片近等长或稍短;花萼长约1.5mm,5分裂近达基部,裂片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周边膜质,有腺状缘毛,背面有黑色腺点;花冠白色,长约3mm,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5mm,裂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有黑色腺点;雄蕊5个,比花冠短,花丝贴生于花冠裂片的下部,分离部分长约1mm;花药卵圆形,长约0.5mm;子房上位,卵圆形,1室,花柱粗短,长约1mm。蒴果球形,直径2-2.5mm,褐色。花期6-8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

主治

黄疸,泻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带,崩漏,痛经,闭经,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虫咬伤。

药理作用

1.对肝脏作用:本品10g/kg、5g/kg灌胃,连续7d,能明显降低CCl4肝损伤大鼠升高的丙氨酸转氨酶活性,降低肝脏三酰甘油含量。以25g/kg、10g/kg灌胃,连续9d,能增加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小鼠肝糖原含量。以25g/kg、10g/kg灌胃,以10g/kg、5g/kg皮下注射,对α-萘异硫氰酸酯造成的黄疸型小鼠的总胆红素升高,均有明显降低作用。

2.抗炎作用:经临床观察,丝虫性急性淋巴管炎发作期患者经本品治疗后,在1d内有66.6%病例体温恢复正常,3d内全部病例体温正常。局部炎症消退时间平均为39.9d,说明有治疗效果。经1年半后复查说明,现用剂量不能控制远期复发及减轻发作症状。

医家论述

1.《江西民间草药》:“治打伤肿痛,目赤肿痛,疟疾。”

2.《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手册》:“治小儿疳积,疳气,黄疸,心胃气痛,淋浊,肺痨咳嗽。”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活血调经,消肿散瘀。主治经闭,腰部扭伤作痛,流火肿痛。”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感冒,流感,急慢性肝炎,白带过多,蛇咬伤。”

5.《湖南药物志》:“用于咳嗽吐血,声音嘶哑,小便不利,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打伤出血。”

6.《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主治肝硬化,痢疾,痈疮肿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腔炎,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岀血。”

7.《福建药物志》:“主治血淋,急性肾炎,风湿关节痛,百日咳,痛经,甲状腺肿瘤,丝虫病,淋巴管炎,颈淋巴结核,蜈蚣咬伤。”

8.《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服治腹泻。”

9.《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