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大戟,中药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疮痈肿毒,瘰疬痰核等。
别名
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脾、肾经。
化学成分
含大戟甘(euphornin),并含大戟酸、三萜醇、有机酸、鞣质、树脂胶、糖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粗壮,圆锥形,有侧根。茎自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6-12mm,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全缘,具明显中脉,上面无毛,下面在中脉上有毛。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通常5枝,排列成复伞形;基都有叶状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数回分枝,分技处着生近圆形的苞叶4或2,对生;腋生者伞梗单生;苞叶卵状长圆形,先端尖;杯状聚伞花序的总苞钟形或陀螺形,4-5裂,腺体4-5,长圆形,肉质肥厚,内面基部有毛,两腺体之间有膜质长圆形附属物;雌雄花均无花被;雄花多数,花丝基部较花梗稍粗壮,两者之间有关节,花药球形,横裂;雌花1;花柱先端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密被刺疣。种子卵形,光滑。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除新疆、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外各地。
功能
本品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主治
1.主要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疮痈肿毒,瘰疬痰核等。
2.西医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胸膜炎、心包膜炎、心内膜炎、急慢性肝炎属于水湿停聚,口咽、鼻咽、淋巴及组织细胞恶性肿瘤、何杰金病、血管瘤、淋巴管瘤、痈及疖属于热毒壅滞等。
药理作用
1.致泻作用:大戟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增加产生泻下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及热水提取物均可使实验动物产生泻下。
2.利尿作用:大戟根醇提物,可引起狗的肾容积明显减少,未见利尿作用。对大鼠先造成实验性腹水后,再灌服大戟煎剂或醇浸液,则可产生明显的利尿效应。
3.降压作用:大戟提取液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并能拮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4.抗肿瘤作用:大戟注射液体外试验能阻断KY821细胞株细胞周期中的S期,抑制癌细胞DNA合成。对KY821细胞株集落产率的抑制率,大戟组(205μg/ml)为51.8%。以1.053g/kg、1.554g/kg、2.105g/kg三种剂量腹腔注射白血病L615小鼠,结果表明三种剂量的大戟注射液阻断了肿瘤细胞的S期,并能延长白血病L615小鼠的生存期,其中第二实验组的生命延长率最高,为71.42%。
5.其他作用:醇提取物有兴奋离体妊娠子宫作用。
相关方剂
四物丸(《外台》卷十二引《范汪方》)。
医家论述
1.《本草纲目》:控涎丹,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2.《本草经疏》:大戟,阴寒善走而下泄,洁古谓其损真气,故凡水肿不由于受湿停水,而由于脾虚,土坚则水清,土虚则水泛滥,实脾则能制水,此必然之数也。今不补脾而复用疏泄追逐之药,是重虚其虚也,宜详辨而深戒之。惟留饮、伏饮停滞中焦及元气壮实之人患水湿,乃可一暂施耳。
3.《本经逢原》:大戟,惟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本经》专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等证,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风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耳。
4.《本草正义》:大戟,《本经》谓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盖谓十二经之水湿积聚,以致外肿内满,而为急痛耳。然苟非体充邪实者,亦不可概投。中风皮肤疼痛六字,当作一句读,盖指风湿热之袭于肌腠者,则辛能疏散,而苦寒又专泄降,是以治之,非泛言外受之风寒,石顽谓指风水肤胀,亦颇有理。吐逆,是指水饮停于上焦,而不能下泄以致上逆者,此以辛苦泄破,通达下降,是以主之。《别录》主颈腋痈肿,皆痰饮凝络之症治。头痛,亦指饮邪凝聚,水气上凌者而言。发汗,则驱除水湿之溢于肤腠者耳。利大小便,固通泄攻破之专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