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青,中药材。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cyrtophyllumTurcz.的茎、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别名

大青叶、臭大青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心经。

化学成分

1.叶含大青甙、蜂花醇、正二十五烷、γ-谷甾醇、异戊二烯聚合体、半乳糖醇、豆甾醇、鞣质及黄酮。

2.茎含大青酮A、B,石蚕文森酮F、柳杉酚、无羁萜、赪桐二醇烯酮、赪酮甾醇、5,22,25-豆甾三烯-3β-醇。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10m。幼枝黄褐色,被短柔毛,髓坚实,白色。单叶对生;叶柄长1.5-8cm;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20cm,宽3-9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无毛或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点;侧脉6-10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16cm,宽20-25cm,具线形苞片,长3-7mm;花萼杯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粉红色,外面被黄褐色短绒毛和不明显的腺点;花冠白色,花冠管细长,长约1c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mm;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果实球形或倒卵形,直径5-10mm,绿色,成熟时蓝紫色,宿萼红色;花、果期6月至翌年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主治

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青叶煎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痢疾杆菌均有杀菌作用;试验还表明,不论对呋喃西林、磺胺噻唑、小檗碱敏感或耐药之痢疾杆菌,对大青叶均很敏感。对脑膜炎球菌亦有杀灭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波蒙那群、黄疸出血群沃尔登型、七日热型也有杀灭作用。

大青叶临床用于多种病毒感染,但实验室内的抗病毒试验至今未见报告。

2.利尿和抗炎作用:大青甙是大青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利尿和抗炎作用,大鼠灌胃给药400mg/kg后3h内排尿量为4.3±0.4ml/100g体重;此剂量灌胃对大鼠鸡蛋清性及右旋糖酐性“关节炎”均能减小肿胀程度,作用与对照组保泰松相当。

医家论述

1.《别录》:“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2.《本草经集注》:“疗伤寒方多用此。除时行热毒为良。”

3.《药性论》:“能去大热,治温疫寒热。”

4.《日华子》:“治热毒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身热疾,风疹,天行热疾及金石药毒,兼涂署肿毒。”

5.《本草图经》:“古方治伤寒黄汗、黄疸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亦用大青,大抵时疾药多用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