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中药材。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m.)franquet的干燥块茎。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拔毒的功效。主治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疣赘,蛇虫咬伤。
别名
土贝、大贝母、地苦胆、草贝、藤贝母、垒贝、猪屎贝
性味归经
苦,凉;归肺、脾经。
化学成分
鳞茎含三萜皂甙:土贝母糖甙Ⅰ、Ⅱ、Ⅲ、Ⅳ、Ⅴ。还含△7,16,25(26)豆甾三烯醇、麦芽醇、麦芽糖、蔗糖。
形态特征
攀援性蔓性草本。鳞茎肥厚,肉质,白色,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径达3cm。茎纤细,无毛,具棱沟。叶柄纤细,长1.5-3.5cm;叶片卵状近圆形,长4-11cm,宽3-10cm,掌状5深裂,每裂片角3-5浅裂;侧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中间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基部小裂片先端各有1个显著突出的腺体,叶片两面无毛或仅在脉上有短柔毛。卷须丝状,单一或2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状,极稀花单生,花梗纤细,花黄绿色;花萼花冠相似,裂片均为卵状披针形,先端具长丝状尾;雄蕊5,离生,花丝分离或双双成对;子房近球形,疏散生不显著的疣状凸起,花柱3,柱头2裂。果实圆柱状,长1.5-3cm,径1-1.2cm,成熟后由果先端开裂,果盖圆锥形,具6颗种子,种子卵状菱形,暗褐色,表面有雕纹状突起,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长8-10mm,宽约5mm,厚1.5mm,先端有膜质的翅,翅长8-10mm。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拔毒的功效。
主治
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疣赘,蛇虫咬伤。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小鼠耳预先局部应用土贝母糖甙Ⅰ,对局部应用花生四烯酸或TPA(十四烷酰佛波醇醋酸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引起的耳水肿均有抗炎作用。
2.抗癌作用:在小鼠皮肤两期致癌作用试验(2-stagecarcinogenesistest)中,土贝母糖甙Ⅰ具有很强的抗致癌作用。7星期龄小鼠背部剃毛,该部位一次局部应用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100μg溶于100μl丙酮〕,随后局部应用促癌剂TPA(1μl溶于100μl丙酮),每星期2次。应用DMBA和TPA小鼠第1个肿瘤出现于第6星期,实验结束(第18星期)时,80%小鼠发生肿瘤,平均每鼠瘤数10.3个。如在应用DMBA和TPA同时,加用土贝母糖甙Ⅰ,则不出现肿瘤,小鼠皮肤光滑,且不影响体重生长,而对照组皮肤则有多个炎症病灶,且应用TPA者可抑制体重生长。如用土贝母糖甙Ⅰ溶液(0.2mg/ml)给小鼠自由饮用,其抗癌作用较差,对照组平均每鼠15.5个肿瘤,治疗组9.4个(P<0.05),产生肿瘤的百分率则两组几乎相同,体重增长两组也相似。土贝母糖甙Ⅰ对血液和各个脏器如脑、肝、脾、胃、肠、心和肾上腺均无明显影响,因此认为在所用剂量口服时,既无急性也无慢性中毒。
医家论述
1.《本草从新》:“治外科痰毒。”
2.《百草镜》:“能散痈毒,化脓行滞,解广疮结毒,除风湿,利痰,敷恶疮,敛疮口。”
3.《茅昆来笔记》:“专消痈疽毒痰、杨梅结毒。”(引自《纲目拾遗》)
4.《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有解毒,消肿的功效。治乳痈、乳癌、痰核瘰疬、疮疡肿毒,蛇虫毒及刀伤出血。”
5.《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主治淋巴结结核,骨结核。”
6.《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用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