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儿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珠儿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珠儿参,中药材。为五加科植物珠儿参PanaxjaponicusC.A.Mey.var.major(Burk.)C.Y.WuetK.M.Feng的根茎。具有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阴虚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肿,风湿痹痛,胃痛,月经不调,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

别名

珠参、钮子七、扣子七、竹鞭三七、疙瘩七、珠子参、土三七、盘七、野三七、带节参三七

性味归经

苦、甘,寒。

化学成分

1.根中含多种皂甙,属齐墩果烷型的有:竹节人参皂甙Ⅳa、Ⅴ(即是人参皂甙-Ro),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齐墩果酸-3-O-β-D-(6′-O甲基)-吡喃葡萄糖醛酸甙,竹节人参皂甙Ⅳa甲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属达玛烷型的有:人参皂甙Rd、-Re、-Rg2,20(S)-葡萄糖基人参皂甙-Rf,三七皂甙R2;属奥寇梯木醇型的有:珠子参甙-R1、R2;属甾醇型的有: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还含齐墩果酸、琥珀酸、β-谷甾醇。又含有药理作用的糖蛋白ZP-2,系由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木糖,半乳糖,鼠李糖和糖醛酸所组成,其中中性糖含量为28.91%,糖醛酸含量为22.76%,并富含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2.叶中含达玛烷型皂式:人参皂甙-Rd、-Rg1、-Rg2、Rb1、-Rb3、-Rc、-Re、-F2,以及新型皂甙:珠子参甙-F1、-F2、-F3、-F4、-F5、-F6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80cm。根茎串珠状,故名珠子参,节间通常细长如绳;有时部分结节密生呈竹鞭状。掌状复叶3-5枚轮生茎顶;叶柄长约9cm;小叶通常5,两侧的较小,小叶柄长5-15mm,中央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0-13cm,宽5-7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密锯齿,边缘及两面散生刺毛。伞形花序单一,有时其下生1至多个小伞形花序;花小,淡绿色;花萼先端有5尖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离。果为核果状浆果,圆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主治

1.热病烦渴,阴虚咳嗽:珠儿参苦甘性寒而入肺胃,功能清肺胃之热而养阴生津。

2.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珠儿参善止血散瘀,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长,民间常以之代三七治上述诸出血证;又因兼清热养阴,故出血而属阴虚有热者尤宜。

3.跌打伤肿,风湿关节痛,胃痛:珠儿参能散瘀消肿止痛,常代三七治瘀血痹阻诸证。

4.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珠儿参功能清热散瘀,消肿止痛,民间常单用本品治上述热毒肿痛诸证。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珠子参根茎总甙有与人参皂甙类似的免疫作用,能提高小鼠血中碳廓清率和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采用3H-TdR掺入法,实验证明,珠子参总甙体内给药对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素A(ConA)诱导下的T细胞增殖效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对脂多糖(LPS)诱导下的B细胞增殖效应无明显增强作用,其浓度的高低也影响着T细胞增殖反应的增强作用。总甙对大肠杆菌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能对抗环磷酰胺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的抑制作用。总甙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产生白介素-2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对抗环磷酰胺对白介素-2产生的抑制作用。

2.镇痛镇静作用:云南丽江产大叶珠子参总皂甙50mg/kg、100mg/kg腹腔注射,能明显提高热板法致痛的阈值,减少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小鼠只数。爬杆实验表明,珠子参总皂甙有镇静作用。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和硫喷妥钠对小鼠的睡眠时间。

3.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珠子参F(系总皂甙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单体)100mg/kg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沙上鼠急性前脑缺血于高氧环境中再灌流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形成,对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抗实验性溃疡作用:以盐酸/乙醇诱发大鼠胃溃疡为筛选糢型,发现珠子参根茎的甲醇提取物(PME)其皂甙部分和竹节人参皂甙Ⅲ均有抗溃疡作用。提示PME的胃粘膜保护作用与其粗皂甙成分和竹节人参皂甙Ⅲ有关。

5.其他作用:优球蛋白分解时间测定法表明,珠子参根茎的甲醇提取物(PME)具有显著的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但实验表明PME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无明显拮抗作用。珠子参根茎这一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竹节人参皂甙Ⅲ、Ⅳ和Ⅴ。珠子参具有抗心律不齐作用。

医家论述

1.《本草从新》:“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

2.《药性切用》:“入肺泻热,补虚用代沙参。”

3.《救生苦海》:“血症用之,可代三七。”(引自《纲目拾遗》)

4.《药性考》:“托里,外症堪用。”

5.《天宝本草》:“破瘀血,通骨节,治努力劳伤,气滞血凝,周身疼痛,吐衄。”

6.《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崩中下血。”

7.《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祛痰。治尿血,气管炎,支气管炎,胸胁胃疼。”

8.《云南中草药》:“治胃痛,咽颊啖,喉炎,颌下腺炎,腮腺炎,月经不调,病后体虚。”

9.《陕西中草药》:“镇惊熄风,除风湿,理气健胃,止痛。主治小儿惊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胃痛,肿毒恶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