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丁香蓼,为柳叶菜科植物丁香蓼的全草。
别名
丁子蓼、红豇豆、喇叭草、水冬瓜、水丁香、水苴仔、水黄麻、水杨柳、田蓼草、红麻草、银仙草、田痞草、水蓬砂、水油麻、山鼠瓜、水硼砂。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脾、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
1.清热解毒
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桑白皮等配伍;用于咽喉肿痛,可单用水煎加冰糖口服,或调醋含漱;用于痈疽肿痛,取鲜草合盐少许,捣烂敷患处。
2.清利湿热
用于湿热泻痢,单用,或与地马蜂根水煎加红糖服;用于湿热黄疸,可与栀子、田基黄、金钱草等同用;用于淋证,水肿,可单用,或与车前草等同用;用于带下色黄臭秽,可配伍鸡冠花等。
3.化瘀止血
用于吐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等兼有瘀血之多种出血证及跌打肿痛,单用,或配方使用。治跌打损伤及创伤出血,可与苏木、红花水煎,对黄酒服。
现代常用于疖、痈、蜂窝织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肠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妇女带下症、外伤出血等。
药理作用
丁香蓼水提取物去除鞣质后分离得到没食子酸和诃子次酸三乙酯,体外抗菌试验证实对宋内、舒氏、鲍氏、志贺等痢疾杆菌及金葡球菌、绿脓杆菌等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医家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志》:“治红白痢疾。”
2.《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治水肿,小便淋沥。”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破血生新。治吐血,黄疸,小儿水积及火疔。”
4.《湖南药物志》:“治目翳,蛇虫咬伤,外伤出血。”
5.《江苏药材志》:“治小便不通。”
6.《福建中草药》:“治湿热腹泻。”
7.《贵州草药》:“清热止咳。治火咳。”
8.《广西本草选编》:“止血,治石淋。”
9.《福建药物志》:“治急性肾炎,肝炎,狂犬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