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叶槲蕨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团叶槲蕨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团叶槲蕨,中药材。为槲蕨科槲蕨属植物团叶槲蕨DrynariaboniiChrist的根茎。植物团叶槲蕨,分布于我国广东(台山)、广西、贵州、云南,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萨姆)也有分布。具有益肾气,壮筋骨,散瘀止血之功效。主治肾虚耳鸣,骨折,牙痛,跌打损伤,肾虚耳鸣,跌打损伤,风湿腰痛,外伤出血。

别名

肉碎补、骨碎补

性味归经

微苦,温。入脾、肾、肝经。

形态特征

附生树上,岩石上或土生。根状茎横走,粗壮,粗1~3厘米,肉质,顶端密被鳞片;鳞片张开伸展,长2~12毫米,宽1.5~3毫米,顶端长渐尖而呈尾状,基部卵形而为盾状着生,中部深棕色,边缘及上部锈黄色,边缘有密睫毛。基生不育叶无柄,心脏形,圆形,肾形至卵形,长10~15厘米,宽8~12厘米,顶端钝或圆,基部浅心脏形而有互相覆盖的耳,边缘全缘或有圆形的浅裂;叶脉两面均明显,侧脉下面隆起,上部的向上、中部的平展,下部的向下反折成弧形,小脉下面明显而隆起,联结成伸长的网眼,少数有单一的内藏短小脉,叶厚纸质至薄革质,坚硬,两面均无毛,上面黄棕色而有光泽,下面灰棕色而暗晦,正常能育叶的叶柄长10~20厘米,深色至淡色,光亮,无毛,基部被鳞片,两侧有宽仅1~2毫米的狭翅几达基部,能育叶叶片长圆状卵形,长30~70厘米,宽20~30厘米,羽状深裂几达叶轴而形成宽约1毫米的狭翅,裂片3~7对,斜向上,相距1.5~3厘米,阔披针形,长7~20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稍狭长而下延,边缘近全缘至浅波状,有软骨质的边,顶生裂片同形,稍大,叶轴淡棕色,主脉,侧脉及小脉淡色,均无毛,侧脉明显,纤细,上部稍向上弯曲而达于叶缘,横脉明显,在每对侧脉之间构成5~6个大网眼,大网眼内有几个不整齐的小网眼,内藏小脉单一或很少分叉,反折,顶端呈棒状,叶薄革质,干后鲜绿色或变淡棕色,无毛,上面光亮。孢子囊群细小,圆形,散生,在中肋两侧不规则地排成2行,在相邻两对侧脉间有2至4行,生2~4小脉交汇处。孢子囊上无腺毛。孢子囊表面光滑。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广东(台山)、广西、贵州、云南,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萨姆)也有分布。

功能

本品具有益肾气、壮筋骨、散瘀止血的功效。

主治

肾虚耳鸣,骨折,牙痛,跌打损伤,肾虚耳鸣,风湿腰痛,外伤出血。

医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微苦,性温。有补虚、舒筋活血的功效。用小儿疳积,肾虚耳鸣,跌打损伤、骨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