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菜,中药材。为苦苣苔科植物蛛毛苣苔Paraboeasinensis(Oliv.)Stapf的全草。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止咳平喘,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痢疾,肝炎,咳嗽,哮喘,荨麻疹,外伤出血。
别名
脸皮、石头菜、华被萼苣苔
性味归经
苦,凉。归肺、大肠经。
形态特征
小灌木。茎常弯曲,高达30厘米,幼枝具褐色毡毛,节间短。叶对生,具叶柄;叶片长圆形,长圆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5-25厘米,宽2.4-9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生小钝齿或近全缘,幼时上面被灰白色或淡褐色绵毛,后变近无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毡毛,侧脉每边10-13条,下面隆起;叶柄长3-6厘米,被褐色毡毛。聚伞花序伞状,成对腋生,具10余花;花序梗长2.5-5.5厘米,密被褐色毡毛;苞片2,圆卵形,长1-1.5厘米,宽9-12毫米,顶端钝,基部合生,全缘;花梗长8-10毫米,具短绵毛。花萼绿白色,常带紫色,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倒披针状匙形,长8-13毫米,宽4-6毫米,顶端圆形,全缘,两面近无毛。花冠紫蓝色,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外面无毛;筒长1-1.3厘米;檐部广展,稍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略短,2裂,裂片相等,近圆形,长约7毫米,宽约5毫米,下唇3裂,裂片相等,近圆形,长约5毫米,宽约5.5毫米。雄蕊2,着生于花冠下方一侧近基部,花丝上部膨大似囊状,下部弯曲变细而扁平,长约9毫米,无毛,花药大,狭长圆形,两端尖,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连着;退化雄蕊1或3枚,长2-3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2毫米处。无花盘。雌蕊无毛,内藏,长6.5-10毫米;子房长圆形,长约5毫米,直径约1.2毫米;花柱圆柱形,长约5毫米,柱头1,头状。蒴果线形,长3.5-4.5厘米,直径2-3毫米,无毛,螺旋状卷曲。种子狭长圆形,长0.7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利湿、止咳平喘、凉血止血的功效。
主治
用于痢疾,肝炎,咳嗽,哮喘,荨麻疹,外伤出血。
医家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止咳平喘。主治黄疸型肝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痢疾,外用治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