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吴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山吴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山吴萸,中药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及毛脉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未成熟的果实。植物吴茱萸,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植物石虎,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植物毛脉吴茱萸,分布于我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别名

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

性味归经

辛、苦,热。入肝、脾、胃经。

形态特征

1.吴茱萸,别名臭辣子树(湖北、贵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lOm。树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细小圆形的皮孔;幼枝、叶轴及花轴均被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连叶柄长20-40cm;叶柄长4-8cm,小叶柄长2-5mm;小叶5-9,椭圆形至卵形。长5.5-15cm,宽3-7cm,光端骤狭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侧脉不明显,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脉上尤多,有明显的油点,厚纸质或纸质。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轴粗壮,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的狭小对生苞片2枚;萼片5,广卵形,长约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长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鳞片状,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腺点,花柱粗短,柱头先端4-5浅裂。果实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呈蓇葖果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油腺点,每分果有种子1个,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2.石虎,本变种与正种很相似。区别点为变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小叶3-11,叶片较狭,长圆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侧脉较明显,全缘,两面密被长柔毛,脉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种子带蓝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3.毛脉山茱萸,别名波氏吴萸《植物分类学报》,疏毛吴茱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贵州吴茱萸(广西)。与石虎相似。小枝被黄锈色或丝光质的疏长毛。叶轴被长柔毛;小叶5-11。叶形变化较大,长圆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上表面中脉略被疏短毛,下面脉上被短柔毛,侧脉清晰,油腺点小。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1.吴茱萸: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2.石虎:布于我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3.毛脉吴茱萸:分布于我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

功能

本品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的功效。

主治

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药理作用

1.抗胃溃疡作用。

2.保肝利胆作用。

3.短暂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4.镇痛作用。

5.降压作用。

6.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

7.对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8.延长血栓时间。

9.子宫收缩作用。

10.抑菌和杀虫作用。

医家论述

1.《别录》:“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干。”

2.《本草经集注》:“《礼记》名藙,而俗中呼为藙子,当是不识藙字似藙字,仍以相传。其根南行、东行者为胜。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