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蟛蜞菊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蟛蜞菊,中药材。为菊科植物蟛蜞菊Wedeliachinensis(Osbeck)Merr.[SolidagochinensisOsbeck;Wedeliacalendulacea(L.)Less.]的全草。分布于辽宁、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白喉,百日咳,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咯血,鼻衄,尿血,传染性肝炎,痢疾,痔疮,疔疮肿毒。

别名

路边菊、马兰草、蟛蜞花、水兰、卤地菊、黄花龙舌草、黄花曲草、鹿舌草、黄花墨菜、龙舌草

性味归经

微苦、甘,凉。归肺、肝经。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矮小。茎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节生不定根,长15-50cm,基部径约2mm,分枝,疏被短而压紧的毛。叶对生;无柄或短叶柄;叶片条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7cm,宽7-13m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狭,全缘或有1-3对粗疏齿,两面密被伏毛,中脉在上面明显或有时不明显,主脉3条,侧脉1-2对,无网状脉。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直径1.5-2.5cm,具长6-12cm的细梗;总苞钟形,宽约1cm,长约12mm;总苞片2层,外层叶质,绿色,椭圆形,内层较小,长圆形;花托平,托片膜质;花异型;舌状花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先端2或3齿裂;筒状花两性,较多黄色,花冠近钟形,向上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瘦果,倒卵形,长约4mm;有3棱或两侧压扁;无冠毛,而有具浅齿的冠毛。花期3-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白喉,百日咳,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咯血,鼻衄,尿血,传染性肝炎,痢疾,痔疮,疔疮肿毒。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抗菌作用。

医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清热,咄脓,穿疮,并疬、痔。其根能脱牙。”

2.《广西药植名录》:“破瘀,消肿。治跌打,腹痛,风湿。”

3.《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痨发热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烦热不眠,咽喉肿痛,齿龈炎。”“预防白喉:①鲜蟛蜞菊五钱至一两。水煎服,连服三天。②鲜蟛蜞菊捣烂绞汁。加相当于药液四分之一的醋,喷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连用三天。”“治白喉:鲜蟛蜞菊二两,甘草二钱,通草五分。水浓煎服,日一至四剂。另用鲜蟛蜞菊捣烂绞汁,加相当于药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签蘸药液涂抹伪膜,日二至三次。”

4.《本草求原》:“甘淡、微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