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脚乌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独脚乌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独脚乌桕,中药材。为葡萄科植物白粉藤CissusrepensLamk.的块根。分布于华南及贵州、云南、台湾等地。具有活血通络,散结,消痈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别名

山番薯、土大黄、独脚乌扣、山葫芦、粉藤头

性味归经

苦、微辛,凉。归心、肾经。

化学成分

茎含酚类、氨基酸、皂甙、有机酸。

形态特征

白粉藤,又名白薯藤、藤桑、青藤、粉藤。草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常被白粉,无毛。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心状卵圆形,长5-13厘米,宽4-9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每侧有9-12个细锐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基出脉3-5,中脉有侧脉3-4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5-7厘米,无毛;托叶褐色,膜质,肾形,长5-6厘米,宽2-3厘米,无毛。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二级分枝4-5集生成伞形;花序梗长1-3厘米,无毛;花梗长2-4毫米,几无毛;花蕾卵圆形,高约4毫米,顶端圆钝;萼杯形,边缘全缘或呈波状,无毛;花瓣4,卵状三角形,高约3毫米,无毛;雄蕊4,花药卵椭圆形,长略甚于宽或长宽近相等;花盘明显,微4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近钻形,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倒卵圆形,长0.8-1.2厘米,宽0.4-0.8厘米,有种子1颗,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圆形,基部有短喙,表面有稀疏突出棱纹,种脐在种子背面下面1/4处与种脊无异,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向上达种子上部1/3处,侧洼穴呈沟状,达种子上部。花期7-10月,果期11月至翌年5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及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活血通络、散结、消痈的功效。

主治

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药理作用

对甲状腺肿瘤、淋巴肉瘤有一定疗效。

医家论述

1.《本草求原》:“(酒磨)涂疮,理蛇伤。”

2.《岭南采药录》:“横痃、白浊,煎服。”

3.《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痰火瘰疬,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4.《全国中草药汇编》:“化痰散结,消肿解毒,祛风活络。主治颈淋巴结结核,扭伤骨折,腰肌劳损,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5.《台湾药用植物志》:“清凉解毒。捣敷痈疔良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