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寄生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槲寄生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槲寄生,中药材。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coloratum(Kom.)Nakai带叶的茎枝。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风湿痹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别名

冬青、北寄生、柳寄生、槲寄、寄生、黄寄生、冻青、台湾槲寄生

性味归经

苦、甘,平;归肝、肾经。

化学成分

主含黄酮类化合物:3′-甲基鼠李素,3′-甲基鼠李素-3-葡萄糖甙,异鼠李素-3-葡萄糖甙,异鼠李素-7-葡萄糖甙,3′-甲基圣草素,3′-甲基圣草素-7-葡萄糖甙又称槲寄甙甲,槲寄生新甙Ⅰ、Ⅱ、Ⅲ、Ⅳ、Ⅴ、Ⅵ、Ⅶ。还含三萜类化合物:β-香树脂醇,β-乙酰基香树脂醇,β-香树脂二醇,羽扇豆醇,齐墩果酸,白桦脂酸,棕榈酸-β-香树脂醇酯,乙酸-β-香树脂醇酯,β-谷甾醇,胡萝卜甙。还含其他甙类:丁香甙,丁香甙元-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鹅掌楸甙,2,3-丁二醇-3-O-单葡萄糖甙。又含内消旋肌醇,棕榈酸,琥珀酸,阿魏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等有机酸。

形态特征

灌木,高30-80cm。茎、枝均圆柱状,二歧或三歧,稀多歧分枝,节稍膨大,小枝的节间长5-10cm,干后具不规则皱纹。叶对生,稀3枚轮生;叶柄短;叶片厚革质或革质,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0.7-2cm,先端圆形或圆钝,基部渐狭;基出脉3-5条。雌雄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于茎叉状分枝处;雄花序聚伞状,总苞舟形,通常具花3朵,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或无;雄花萼片4;花药椭圆形;雌花序聚伞式穗状,具花3-5朵,顶生的花具2苞片或无,交叉对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雌花花蕾时长卵球形,花托卵球形,萼片4;柱头乳头状。浆果球形或椭圆形,具宿存花柱,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平滑。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台湾、广西。

功能

本品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的功效。

主治

腰膝酸痛,风湿痹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的作用:降压作用、对心脏的作用、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改善微循环。

2.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静脉注射槲寄生总甙注射液2.5mg/kg和5mg/kg,对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维持时间约1h。体外给予总甙1.6mg/ml,3.2mg/ml和6.4mg/ml,对ADP、凝血酶、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均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8mg/ml乙酰水杨酸作用相仿。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实验表明,静脉注射总甙10mg/kg,能显著抑制动脉内血栓形成。给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肌内注射总甙注射液40mg,每日1次,连续14d,叮显著抑制由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体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环核苷酸实验表明,10mg/ml总甙能显著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使cAMP/cGMP比值明显提高;并抑制血小板TXA2样物质的生物合成。体内静脉注射总甙4mg/kg。显著减少兔血小板内MDA含量,提示槲寄生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3.抗肿瘤作用:给体内移植性肿瘤小鼠分别腹腔注射槲寄生总生物碱50mg/kg和75mg/kg,连用7-10d。结果表明,槲寄生总碱对Lewis肺癌,S37实体型肿瘤,EAC,S180,ARS及L1210白血病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较明显地抑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肺转移的作用。

4.其他作用:在槲寄生浓度为200μg/6×104细胞以及100μg/6×104细胞时,不同程度地损伤体外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抑制内皮细胞合成释放PGl2,但经凝血酶激发后的内皮细胞合成释放前列环素I2(PGl2)功能未受影响。此外,200μg/6×104细胞浓度的槲寄生还抑制凝血酶激发前后内皮细胞合成释放VonWillibrand因子(vWF)。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