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和禁忌

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和禁忌

大黄,又名火参、将军、黄良、破门、锦纹大黄、金木、绵纹、锦纹、川军、肤如等,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其中,青海出产的大黄最为有名,又称“西宁大黄”。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生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散淤、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排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咯血吐血、产后淤滞腹痛、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临床可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等危重病的预防,并对胃肠功能衰竭等症有辅助疗效。

1.泻下通便

用于胃肠实热便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常与芒硝、枳实、厚朴同用,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者,可配伍人参、附子、干姜等,如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若兼气血不足之便秘,可配伍人参、当归等,如黄龙汤(《伤寒六书》);若热结津伤之便秘,可配伍麦冬、生地、玄参,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2.泻火解毒

用于热毒疮疡,研末调敷,或磨汁外涂,亦可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煎服;用于肠痈腹痛,可配伍牡丹皮、桃仁、芒硝、瓜子仁,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用于暴赤眼痛,口舌糜烂,咽喉肿痛,可单用开水泡服当茶饮。此外,单用研粉,用蜂蜜或麻油调涂敷患处,可治水火烫伤。

3.凉血止血

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咯血,常与黄连、黄芩、生地、丹皮、栀子等配伍,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治吐血、便血,常单用大黄粉,或配伍白及粉、乌贼骨粉内服;用于血淋,常配伍白茅根、血余炭等。

4.清利湿热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淋证。治泻痢初起,可单用,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胸腹胀满,尿赤便秘,常与茵陈蒿、栀子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湿热内蕴,胁肋胀痛,可配伍柴胡、黄芩、郁金、枳壳等;治湿热淋证,小便短赤,灼热刺痛,可配伍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等,如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逐瘀通经

用于瘀血阻滞诸证。治瘀血经闭,可配伍当归、益母草、红花、芍药等;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常与桃仁、虫等配伍,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配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等,如夺命丹(《伤科补要》)。

药理作用

生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生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保肝、利胆、健胃、利尿作用;有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此外,还有抗癌、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