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子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虾子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虾子草,中药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功能主治为:治跌打损伤,疝气,风火牙痛及妇女干血痨。

别名

红虾子草

性味归经

《四川中药志》:寒,微苦,无毒。

形态特征

一年生纤弱披散草本,高约15~40厘米。茎秃净,干时带光泽。单叶对生,具极短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3~5毫米,先端短尖,全缘,背卷,基部钝,稍革质,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干时为黑紫色;托叶合生,膜质,长3~8毫米,背有短扁尖毛,边缘具较长的刚毛。花1~3朵聚生叶腋,无花柄;花萼长约3毫米,4裂,裂片具睫毛;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4裂,裂片披针形;雄蕊4枚,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2室,花柱线状,柱头略膨大。蒴果卵圆形,长2.5毫米,宽1.5~2毫米,顶部裂开;种子多数。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分布区域

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疝气,风火牙痛及妇女干血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