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栗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栗,中药材。为壳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种仁、叶、花或花序、外果皮、内果皮。栗子: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叶: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治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痛,肿毒,漆疮。 栗花:清热燥湿,止血,散结。主治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瘿瘤。栗壳: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主治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荴:散结下气,养颜。主治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别名

板栗、栗实、㯢子、㭺子、栗果、大栗

性味归经

栗子:甘、微咸,平;归脾、肾经、栗叶:微甘,平;归肺经、栗花:微苦、涩,平;归肺、大肠经、栗壳:甘、涩,平;归肺、肝、胃经、栗荴:甘、涩,平;归肝、肾经。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20m。树皮深灰色,不规则深纵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幼枝被灰褐色绒毛。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片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连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功能

本品具有栗子: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栗叶: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栗花:清热燥湿、止血、散结栗壳: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栗荴:散结下气、养颜的功效。

主治

栗子: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叶: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痛,肿毒,漆疮。

栗花: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瘿瘤。

栗壳: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荴: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药理作用

栗子: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值稳定。

栗壳:抗菌、抗炎、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医家论述

栗子:《本草衍义》:“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图经》引《诗》言莘栗者,谓其象形也。” 

栗叶:《福建药物志》:“祛风化痰,散热消肿,镇吐破积。治咳嗽,百日咳。” 

栗花:《云南中草药》:“健脾燥湿,收敛止血。治赤白带,大肠下血,菌痢,阿米巴痢疾。” 

栗壳:《广西中草药》:“清火,化痰,散结。治咳嗽,痰火瘰疬。” 

栗荴:《食疗本草》:“研,和蜜涂面,展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