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不宿,中药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z.或楤木Arlia chinensis L.的茎枝。具有追风,行血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紫云风,胃痛。
别名
鸟不踏、刺根白皮、鸟不停、老虎草、昏树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形态特征
1.刺楸: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2.楤木: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皮灰色,疏生粗壮直刺;小枝被黄褐色绒毛,疏生细刺。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长60-100cm;叶柄粗壮,长可达50cm;托叶与叶柄基部合生;每羽片有小叶5-11,基部有1对小叶,叶片薄革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7-14cm,宽3.5-8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上面被黄褐色柔毛,下面密被黄褐色绒毛,脉上尤多,边缘具细锯齿,侧脉7-10对。伞形花序组成顶生的大圆锥花序,长50-80cm,密被黄褐色绒毛;伞形花序有30-50朵花,直径2.5-5cm;花梗长3-4cm;苞片锥形,膜质,萼无毛,边缘有5齿裂;花淡绿白色,花瓣5,三角状卵形;雄蕊5,花丝长约2.5mm;子房5室,花柱5,离生或基部合生。核果球形,浆果状,成熟时紫黑色,具5棱,花柱宿存。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分布区域
1.刺楸: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西藏等地。
2.楤木: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台湾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追风、行血的功效。
主治
主要用于风湿痹痛,紫云风,胃痛。
医家论述
1.汪连仕《采药书》:行血追风。治紫云风,大麻风,筋骨疼痛。
2.《纲目拾遗》:追风定痛,有透骨之妙。治风毒流注,风痹,跌打,劳怯。下胎催生。
3.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湿,利关节,止痛。治腰膝关节酸痛,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