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地牯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地牯牛,中药材。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Hagenomyiamicans(Maclchlan)的幼虫。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具有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之功效。常用于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敛。

别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性味归经

辛、咸,平;归肝经。

形态特征

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蜻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退烧,止咳化痰的功效。

主治

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敛。

医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症块,疟母,大小便秘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