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蚂蝗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饿蚂蝗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饿蚂蝗,中药材。为豆科植物饿蚂蝗DesmodiummultiflorumDC.的全株。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脘腹疼痛,小儿疳积,妇女干血痨,腰扭伤,创伤,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别名

细风带、山角豆、红掌草、山豆根、烂豆树、大红袍、山蚂蟥、粘身草、胃痛草、吊马花、紫藤小槐花、野黄豆

性味归经

甘、苦,凉。归脾、胃、肝经。

形态特征

饿蚂蝗,又名多花山蚂蝗。直立灌木,高1-2米。多分枝,幼枝具棱角,密被淡黄色至白色柔毛,老时渐变无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狭卵形至卵形,长4-11毫米,宽1.5-2.5毫米;叶柄长1.5-4厘米,密被绒毛;小叶近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顶生小叶长5-10厘米,宽3-6厘米,侧生小叶较小,先端钝或急尖,具硬细尖,基部楔形、钝或稀为圆形,上面几无毛,干时常呈黑色,下面多少灰白,被贴伏或伸展丝状毛,中脉尤密,侧脉每边6-8条,直达叶缘,明显;小托叶狭三角形,长1-3毫米,宽0.3-0.8毫米;小叶柄长约2毫米,被绒毛。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多为圆锥花序,腋生者为总状花序长可达18厘米;总花梗密被向上丝状毛和小钩状毛;花常2朵生于每节上;苞片披针形,长约1厘米,被毛;花梗长约5毫米,结果时稍增长,被直毛和钩状毛;花萼长约4.5毫米,密被钩状毛,裂片三角形,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旗瓣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倒卵形,长8-11毫米,翼瓣狭椭圆形,微弯曲,长8-14毫米,具瓣柄,龙骨瓣长7-10毫米,具长瓣柄;雄蕊单体,长6-7毫米;雌蕊长约9毫米,子房线形,被贴伏柔毛。荚果长15-24毫米,腹缝线近直或微波状,背缝线圆齿状,有荚节4-7,荚节倒卵形,长3-4毫米,宽约3毫米。密被贴伏褐色丝状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

主治

脘腹疼痛,小儿疳积,妇女干血痨,腰扭伤,创伤,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医家论述

1.《贵州草药》:“补虚弱,活血,镇痛。”

2.《广西中草药》:“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痛,小儿疳积,毒蛇咬伤。”

3.《福建药物志》:“清热利尿,解毒消肿,消食破积。治胃痛,小儿疳积,中暑,尿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毒蛇咬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