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芦骨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苦芦骨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苦芦骨,中药材。为禾本科植物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Lab.)Warb.exSchum.etLaut.的虫瘿。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的江苏、安徽、贵州、华南等地。具有发表,理气,调经之功效。常用于小儿疹出不透,小儿疝气,月经不调,胃寒作痛,筋骨扭伤,淋病。

别名

五节芒、巴茅果、马儿杆、牛草果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肺、肝经。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发达根状茎。秆高大似竹,高2-4米,无毛,节下具白粉,叶鞘无毛,鞘节具微毛,长于或上部者稍短于其节何;叶舌长1-2毫米,顶端具纤毛;叶片披针状线形,长25-60厘米,宽1.5-3厘米,扁平,基部渐窄或呈圆形,顶端长渐尖,中脉粗壮隆起,两面无毛,或上面基部有柔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稠密,长30-50厘米,主轴粗壮,延伸达花序的2/3以上,无毛;分枝较细弱,长15-20厘米,通常10多枚簇生于基部各节,具2-3回小枝,腋间生柔毛;总状花序轴的节间长3-5毫米,无毛,小穗柄无毛,顶端稍膨大,短柄长1-1.5毫米,长柄向外弯曲,长2.5-3毫米;小穗卵状披针形,长3-3.5毫米,黄色,基盘具较长于小穗的丝状柔毛;第一颖无毛,顶端渐尖或有2微齿,侧脉内折呈2脊,脊间中脉不明显,上部及边缘粗糙;第二颖等长于第一颖,顶端渐尖,具3脉,中脉呈脊,粗糙,边缘具短纤毛,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稍短于颖,顶端钝圆,边缘具纤毛;第二外稃卵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顶端尖或具2微齿,无毛或下部边缘具少数短纤毛,芒长7-10毫米,微粗糙,伸直或下部稍扭曲;内稃微小;雄蕊3枚,花药长1.2-1.5毫米,桔黄色;花柱极短,柱头紫黑色,自小穗中部之两侧伸出。染色体2n=38。花果期5-10月。

分布区域

华东、中南、西南的江苏、安徽、贵州、华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发表、理气、调经的功效。

主治

小儿疹出不透,小儿疝气,月经不调,胃寒作痛,筋骨扭伤,淋病。

药理作用

治疗淋病有一定的疗效。

医家论述

《贵州草药》:“性温,味辛。顺气,发表,除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