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叶崖角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裂叶崖角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裂叶崖角藤,中药材。为天南星科植物裂叶崖角藤Rhaphidophoradecursiva(Roxb.)Schott的根或茎。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舒筋,解表镇咳,消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跌打骨折,风湿痹痛,流脑,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痈疮疖肿,外伤出血,蛇咬伤。

别名

大过江龙、青竹标、大青蛇、大憨青、大过山龙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肺、肾经。

形态特征

附生藤本。茎粗壮,粗3-5厘米,背面绿色,腹面黄色,节环状,宽1-3毫米,黄绿色,生多数肉质气生根,节间长1-2厘米。幼枝上叶片圆形,长1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骤尖,全缘。成熟枝叶片轮廓卵状长圆形、卵形,表面绿色,发亮,背面淡绿色,长60-70厘米,宽40-50厘米,有时更长大,先端锐尖,基部浅心形,中肋腹面下陷,背面隆起高达1厘米,基部宽达5毫米;不等侧羽状深裂达中肋,裂片6-9(-15)对,中部裂片不等侧的线形,上弯,基部稍狭,先端近截平,上侧渐尖,具凸尖,长20厘米以上,宽3-5厘米,中央有1条(基生裂片有3条)明显隆起的I级侧脉或2-3条II级侧脉,向上裂片渐狭,基生裂片较宽、常达6-7厘米。花序腋生,序柄粗壮,绿色,圆柱形,长10-20厘米,粗1.5-3厘米。佛焰苞肉质,二面黄色,边缘稍淡,卵状长圆形,长17-20厘米,宽10-12厘米,蕾时席卷,花时展开成舟状。肉穗花序无柄,灰绿色,圆柱形,长15-16厘米,粗2-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斜形。雄蕊花丝线形,基部狭,长约5毫米,与子房近等长,花药黄色,长圆形,长不及1毫米;子房正六角状锥形,长5毫米,顶部宽约3毫米,花柱明显,长约1厘米,柱头长圆形,纵向,黄色;胚珠每室多数,珠柄纤细,着生于由隔膜形成的侧膜胎座上。果序粗棒状,长15-20厘米,粗5-5.5厘米;浆果锥状楔形,绿白色,卞部白色透明或黄色,长1.8厘米,顶部宽5厘米,中央渐狭为高约1毫米的宿存花柱。果皮厚,内含丰富的无色粘液。花期5-8月,果翌年夏秋成熟。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活血舒筋、解表镇咳、消肿解毒的功效。

主治

跌打骨折,风湿痹痛,流脑,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痈疮疖肿,外伤出血,蛇咬伤。

医家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接骨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止痛,镇咳。主治跌打伤,骨折,蛇咬伤,痈疮疖肿,小儿百日咳,咽喉肿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