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尖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犁头尖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犁头尖,中药材。为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Typhoniumdivaricatum(L.)Decne.的块茎及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解毒消肿,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瘰疬,血管瘤,疥癣,毒蛇咬伤,蜂螫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别名

芋头草、小野芋、犁头草、大叶半夏、犁头七、土半夏、三角青、山半夏、小独脚莲、土巴豆、药狗丹、芋头七、金半夏、野附子、百步还原、独脚莲、耗子尾巴、山茨菇、犁头半夏、三步镖、三角蛇、坡芋、观音芋、野芋蛋

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肝、脾经。

形态特征

犁头尖,又名老鼠尾。块茎近球形、头状或椭圆形,直径1-2厘米,褐色,具环节,节间有黄色根迹,颈部生长1-4厘米的黄白色纤维状须根,散生疣凸状芽眼。幼株叶1-2,叶片深心形、卵状心形至戟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多年生植株有叶4-8枚,叶柄长20-24厘米,基部4厘米鞘状、莺尾式排列,淡绿色,上部圆柱形,绿色;叶片绿色,背淡,戟状三角形,前裂片卵形,长7-10厘米,宽7-9厘米;后裂片长卵形,外展,长6厘米,基部弯缺呈“开”形;中肋2面稍隆起,侧脉3-5对,最下1对基出,伸展为侧裂片的主脉,集合脉2圈。花序柄单1,从叶腋抽出,长9-11厘米,淡绿色,圆柱形,粗2毫米,直立。佛焰苞:管部绿色,卵形,长1.6-3厘米,粗0.8-1.5厘米;檐部绿紫色,卷成长角状,长12-18厘米,下部粗6毫米,盛花时展开,后仰,卵状长披针形,宽4-5厘米,中部以上骤狭成带状下垂,先端旋曲,内面深紫色,外面绿紫色。肉穗花序无柄,雌花序圆锥形,长1.5-3毫米,粗3-4毫米;中性花序长1.7-4厘米,下部7-8毫米长具花,连花粗4毫米,无花部分粗约1毫米,淡绿色;雄花序长4-9毫米,粗约4毫米,橙黄色;附属器深紫色,具强烈的粪臭,长10-13厘米,基部斜截形,明显具细柄,粗4毫米,向上渐狭成鼠尾状,近直立,下部1/3具疣皱,向上平滑。雄花近无柄,雄蕊2,药室2,长圆状倒卵形,雌花:子房卵形,黄色,柱头无柄,盘状具乳突,红色。中性花同型,线形,长约4毫米,上升或下弯,两头黄色,腰部红色。花期5-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解毒消肿、散瘀止血的功效。

主治

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瘰疬,血管瘤,疥癣,毒蛇咬伤,蜂螫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药理作用

毒副反应。

医家论述

1.《广西本草选编》:“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疮肿毒,瘰疬,血管瘤,皮肤癣,毒蛇咬伤。”

2.《福建药物志》:“主治蛇头疔,甲沟炎,带状疱疹,无名肿毒,蜂螫伤,腮腺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