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水草根,中药材。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Hance的根及根茎。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热目赤肿痛,咽喉疼痛,尿路感染,疮疡疖肿,毒蛇咬伤,产后小腹瘀痛,跌打损伤及湿疹,疥癣等。
性味归经
苦、辛,凉;归肝、肾经。
形态特征
血水草,又名黄水草、见血参、人血草、全血草、散血草、片莲、扒山虎、黄芋菜、雪花罂粟。多年生无毛草本,具红黄色液汁。根橙黄色,根茎匍匐。叶全部基生,叶片心形或心状肾形,稀心状箭形,长5-26厘米,宽5-2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耳垂,边缘呈波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掌状脉5-7条,网脉细,明显;叶柄条形或狭条形,长10-30厘米,带蓝灰色,基部略扩大成狭鞘。花葶灰绿色略带紫红色,高20-40厘米,有3-5花,排列成聚伞状伞房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1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薄膜质;花梗直立,长0.5-5厘米。花芽卵珠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萼片长0.5-1厘米,无毛;花瓣倒卵形,长1-2.5厘米,宽0.7-1.8厘米,白色;花丝长5-7毫米,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子房卵形或狭卵形,长0.5-1厘米,无毛,花柱长3-5毫米,柱头2裂,下延于花柱上。蒴果狭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0.5厘米,花柱延长达1厘米(果未成熟)。花期3-6月,果期6-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
风热目赤肿痛,咽喉疼痛,尿路感染,疮疡疖肿,毒蛇咬伤,产后小腹瘀痛,跌打损伤及湿疹,疥癣等。
药理作用
1.抗菌抑菌作用。
2.镇痛镇静作用。
3.毒性:肝毒性。
医家论述
1.《湖北中草药志》:“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眼结膜炎,尿路感染,产后小腹痛,全身瘙痒,骨折,毒蛇咬伤,脓疱疮,热疖,小儿湿疹,癣疮等症。”
2.《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用于肝热目赤,跌打损伤,腰痛。”
3.《中国民族药志》:“治咽喉肿痛,下肢溃疡,腹痛腹泻,出血等症。”